“建議加強宏觀統籌和整體規劃,推動海上風電基地化融合創新開發;因地制宜探索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等融合發展模式。”

作為全國能源消費和海洋經濟大省,廣東省全社會用電量和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0多年位居全國前列。擁有41.9萬平方千米海域海岸線的廣東,在發展海上風電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產業基礎優勢。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大唐國際雷州發電有限責任公司設備部繼電保護專業工程師任佳炯接受中能傳媒記者采訪時表示,海上風電是發展海上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動能。
中能傳媒:如何理解新質生產力對于海上風電發展的重要作用?
任佳炯:發展海上風電既可以優化省內能源結構,又可以通過融合創新開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推動整個產業鏈的延伸,帶動陸域先進生產力“下海”,推動海洋傳統生產力升級。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是以“新”提質。雖然我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海上風電市場,海上風電產業鏈已初步形成,但在開發模式和商業模式上還相對單一,中低端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
在技術層面上,關鍵部件及原材料仍嚴重依賴進口,核心技術與整機協同不足,部分關鍵環節自主話語權尚未掌握,整體鏈條優勢仍待完善。因此,打造海上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就在于加強對海上風電開發的宏觀統籌和整體規劃,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以開發模式和商業模式上的融合創新,持續推進技術創新邁向高端化,才能占領海上風電技術制高點,塑造全球產業競爭新優勢。
中能傳媒:一直以來,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中國大唐在其中做了哪些工作?
任佳炯:中國大唐緊密結合廣東高質量發展戰略部署特別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迫切需要,提出“在廣東打造中國大唐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充分發揮能源安全保供和多能互補的優勢,大力實施融合創新模式,積極開發海上風電,著手布局“風光火儲”一體化、“風浪融合+海水制氫”“風漁融合”等示范項目,并取得了一定進展。
中能傳媒: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您提出了哪些建議?
任佳炯:結合已經開展的研究和實踐,提出兩條建議:
一是加強宏觀統籌和整體規劃,推動海上風電基地化融合創新開發。夯實規劃基礎,加大海上風能資源勘查力度,建立國家級海域空間數據庫;堅持整體化布局,集約化、基地化開發;支持以陸海聯動推進海上風電基地化開發。可以依托沿海的大型煤電基地,構建多能互補的新型能源體系,平衡不同能源間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確保能源穩定供應。在此基礎上,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創新融合開發,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和場景化應用。比如開發海上“能源島”,在海水制氫氨醇、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醫藥等方面形成顛覆性的創新,實現從海上風電到海洋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的跨越性發展。
二是因地制宜探索海洋牧場與海上風電等融合發展模式。由于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涉及海工、電氣、養殖等交叉領域,要突出規劃引領、產業融合、龍頭帶動、項目落地、科技創新、要素保障,在進行海上風電與海洋牧場融合開發前,需要明確開發海域的生態環境和資源承載力。同時,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海洋牧場建設管護和產業開發長效機制,在融合發展的基礎上,探索開展區域海洋生態環境跟蹤監測,掌握生物資源與水化環境的變化情況,并從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出發,對融合發展方案進行評估,創新評估體系。
來源:《中國電力報》2024年3月1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