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就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出明確要求、做出深入闡釋、指導發展實踐,進一步闡明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問題。
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快馬加鞭,關鍵是“以新提質"。我國作為海洋大國,海上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和戰略支撐。發展海上新質生產力,重點就是發展以海洋新能源、海洋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為代表的“海洋新制造”。在能源領域發展上,海上風電就是對“海洋新制造”的一個重要落實方向。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大唐國際雷州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繼保專業工程師任佳炯圍繞“關于加快海上風電融合創新 發展海上新質生產力”提出建議,以能源工作者的視角探求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路子”。
廣東作為全國能源消費和海洋經濟大省,全社會用電量和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0多年位居全國第一,且擁有41.9萬平方公里海域的海岸線,在發展海上新質生產力上有著天然的地理條件和產業基礎優勢。發展海上風電既可以優化省內的能源結構,又可以通過融合創新開發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延伸帶動陸域先進生產力下海,推動海洋傳統生產力迭代升級。因此,海上風電是發展海上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動能。
任佳炯表示,當前既要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又要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海上風電融合海洋牧場的方式便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加快海上風電融合創新開發不僅是推進能源結構轉型、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必然要求,也是持續催生引領行業變革顛覆性創新的重要抓手,對加速推動海上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對大力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踐行大食物觀,保障糧食安全,實現廣東建設“粵海糧倉”的最佳實踐路徑之一。
打造海上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加強對海上風電開發的宏觀統籌和整體規劃。目前,海上風電融合創新開發可與海洋牧場、波浪能等海洋能、海水制氫耦合氨醇等多產業維度進行深度融合。
任佳炯建議,一方面,可以以規模化、基地化為基礎,打造多類型海洋能源、氫能、海水淡化及海洋牧場等集成的海上“能源島”,協同推進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另一方面,可以將海上風電場與海洋牧場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形成“接口式”開發模式,建立海上智能微網和智能化無人養殖系統,有效保障海洋牧場電力長久持續供應,提高牧場生產效率,形成更加高效和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系統。同時,加強與水海產品育種、海洋生物醫藥、深遠海綠色養殖裝備等研發工作的精準對接,真正打造“藍色糧倉”。
未來,隨著面向深遠海技術創新和場景應用的進一步突破,可以實現從海上風電到海洋綜合能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生態,將帶動下游產業鏈形成萬億級海上新質生產力產業集群,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來自海洋的藍色動能。
來源:http://www.cnenergynews.cn/dianli/2024/03/07/detail_20240307150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