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北京開幕。中國進入“兩會時間”。
當前,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持續加快,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儲能技術路線多元,除抽水蓄能外,以電化學儲能為主的新型儲能發展迅速。新能源配儲規模的持續擴大,有力支撐了新型電力系統構建,但也面臨利用率不高、缺少有效成本回收機制、儲能配比要求“一刀切”等突出問題,制約了儲能產業的發展質量、效率和效益。
基于此痛點,今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鄒磊,提交《關于優化完善新能源配儲政策,助力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案,建議新型儲能政策導向亟需從“單純激勵開發建設”向“激勵高質量建設和高效率利用并重”轉變。

我國儲能產業已經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截至2023年底,全國已投運電力儲能8650萬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約5130萬千瓦。2023年,新型儲能爆發式增長,新增裝機約2260萬千瓦/4870萬千瓦時,同比增長超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的規模,累計裝機達到3139萬千瓦/6687萬千瓦時。據國家相關規劃中期調整意見,2025年在建抽水蓄能裝機由6000萬千瓦調整為“十四五”期間開工1.6億千瓦。另據預測,到“十五五”末,我國新型儲能將至少達1.2億千瓦。
鄒磊認為,我國新型儲能規模化發展過程中,矛盾最為突出的是新能源配儲,主要表現在:
一是已投項目整體利用率低,造成社會投資浪費。受地方強制配儲政策、項目規模小且多而散、電網調度難、有其它可替代的靈活性資源等因素影響,新能源配儲“建多調少”較為普遍,大量項目利用率非常低。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數據顯示,新能源配儲平均日等效充放電次數為0.31次,日均利用小時不足1.5小時,平均利用率僅為27%。
二是缺少較為完善的成本回收機制,投資回報無法保證。項目成本疏導不暢,收益獲取方式較為有限,主要依靠地方容量租賃政策、容量電價、充放電價差、輔助服務和相關補貼等。且各地政策差異較大,項目難以有效回收投資成本。受此影響,很多企業將儲能投資視為額外投入,為壓降成本追求低價而非高質,導致可用率不高,部分項目淪為沉沒資本。
三是新能源配儲政策“一刀切”現象較為普遍。目前,很多地方要求新能源項目需按比例配儲能,配比多在10%—20%。“一刀切”式的配置要求,很多超出地區電力系統當前實際需求,導致項目建而不用,同時也給投資方帶來額外成本支出。
鄒磊認為,當前,新型儲能已進入大規模發展期,政策導向亟需從“單純激勵開發建設”向“激勵高質量建設和高效率利用并重”轉變。
為此,鄒磊針對新能源配儲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著眼于提高利用率,優先發展獨立共享儲能,實現新型儲能的區域統籌規劃布局和數智化技術應用。建議指導地方摒棄“撒胡椒面式”的分散開發布局模式,在各省級電網范圍內,根據新能源發展、電網靈活性調節需要,優先發展、統籌規劃布局大型獨立共享儲能項目。針對存量的新能源配儲項目,鼓勵具備接入、計量、調控等條件的強制配儲轉為獨立共享儲能,加快明確細化具體的實施政策。同時,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研究建設國家、省級新型儲能數字化聚合調控中樞平臺,利用數智化技術,助力新型儲能高效參與調用。
二是著眼于建設科學的成本回收機制,完善電力市場產品設計和交易機制。加快落實儲能的獨立市場主體地位,結合儲能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功能定位,進一步明確與儲能有關的市場準入標準、電力輔助服務和電能量市場交易產品,加快出臺實施細則。近期,在目前市場無法有效解決儲能成本回收的情況下,重點研究出臺新型儲能容量電價,完善儲能參與調頻、調峰、調壓、黑啟動等電力輔助服務的具體規則,形成與新能源等電源的合理成本收益分攤機制。中長期,結合電力市場改革,健全儲能參與電力現貨市場的產品服務、交易模式和價格機制,形成以市場為主導的儲能資源優化配置機制。
三是著眼于解決儲能配比“一刀切”問題,加強發展模式創新探索。引導地方政府將“新能源開發按一定比例配儲能”要求,轉變為“按新能源開發規模一定比例提供靈活性調節能力”要求,由新能源開發企業自主通過市場,采用自建、租賃、共享等多種方式解決靈活性調節資源需求,已經轉變思路的地區精細化做好政策落實執行。探索設立儲能等靈活性資源建設專項基金,從企業自建儲能轉向以專項基金支持的方式開發建設。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RlaWc0AcF43zRoAKiP2iIA